笔墨间的 “陷阱”:写作中易混淆成语的辨析之道
来源: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:2025-10-13
成语是汉语宝库中凝练的明珠,寥寥数字便承载着丰富的典故与意蕴。然而在写作实践中,许多成语因语义相近、字形相似或望文生义的误解,常常成为笔下的 “隐形陷阱”,轻则削弱表达精度,重则造成语义偏差。厘清这些易混淆成语的边界,是提升文字表达质量的重要功课。
语义相近却褒贬有别的成语,最易在情感表达上出现偏差。“处心积虑” 与 “殚精竭虑” 都指向 “费尽心思”,但前者暗藏贬义,形容千方百计的算计,如 “他处心积虑钻制度空子的做法令人不齿”;后者则是褒扬之词,强调用尽精力谋划正事,可用于 “工程师殚精竭虑,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”。
因望文生义导致的误用更为常见,这类成语的实际含义往往与字面解读相去甚远。“别无长物” 常被错解为 “没有特长”,实则形容生活俭朴或贫穷,比如 “他离职时行李简单,除了书籍别无长物”;“不刊之论” 中的 “刊” 并非 “刊登” 之意,而是古代消除错字的动作,因此该词指 “不可改动的真知灼见”,而非 “不能发表的文章”。“惨淡经营” 更易被误解为 “经营萧条”,实则表达为事业苦心谋划的辛劳,如 “这位作家闭门数月惨淡经营,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”;还有些成语因语义包含特定成分,极易出现重复赘余的问题。“遍体鳞伤” 已包含 “浑身” 的意思,无需再说 “浑身遍体鳞伤”;“忍俊不禁” 本身就是 “忍不住笑”,搭配 “笑了起来” 便属多余。“自惭形秽” 指因不如别人而羞愧,若写作 “感到自惭形秽”,则 “感到” 一词纯属画蛇添足。
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准确使用。这些易混淆的成语如同文字中的 “孪生兄弟”,看似相近实则各有归属。写作时唯有沉下心来溯源本义、辨析差异,明确其褒贬色彩、使用范围与搭配规则,才能让这些文化瑰宝真正为文字增色,而非沦为表达的 “绊脚石”。